【打击整治网络谣言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之普法宣传系列(十二)

时间:2024/07/20

转载自:微信公众号·东宁市公安局

打击整治络谣言

 


当谣言与互联网发生碰撞,往往形成“病毒式”传播,成为我们身边的“隐形炸弹”,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。首先所要做的是,学会识别谣言,对可疑信息不转发、不扩散。

 


网络谣言常见类型

凭空捏造型。没有任何事实依据,用一张图或一段视频,搭配凭空捏造的文案,就成了一个“有图有真相”的爆款新闻。

张冠李戴型。一般是真实发生的事件,但时间、地点改头换面,就成了谣言,有时还会拼接当下的图片视频,以增强真实感。

断章取义型。对某个事件或某段视频“掐头去尾”,仅截取部分真相,隐瞒关键信息,故意误导受众。

别有用心者的“恶意中伤”。有些组织、企业,企图通过雇佣网络公司散步谣言的方式,达到打压竞争对手的目的。

不法分子的“敲诈勒索”。有些网络公司为赚“快钱”,不惜触碰法律底线,利用自媒体账号,炮制损害个人、企业名利的谣言,以“有偿删帖”的方式进行“敲诈勒索”。

自媒体的“流量之争”。一些自媒体人员在“流量经济”的驱动下,利用公众焦虑、宣泄情绪、同情弱者、围观猎奇等心理,搬运加工、二次创作、东拼西凑、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,挑动网民情绪、撕裂社会共识、污染网络生态。

“吃瓜群众”的推波助澜。部分网友抱着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的心态围观起哄,甚至恶意评论。“后真相”一词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现状,即人们愿意相信自己想看到的,而并不在意事件的真相。

 


谣言止于智者

不听信只言片语,在未全面了解情况前,理性分析,绝不随意编辑、转发,保持理性,切忌盲目跟风,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了解信息,坚决不做造谣者和传谣者。

 

增强自我保护

知识储备越充足,辩证思维就越强。谎言在知识面前自然不攻自破。多读书、读好书、多积累,掌握基本的社会知识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

 

自觉学法守法

无规矩不成方圆!人民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,但也应履行维护真相的义务。对法律心存敬畏,学习法律知识,培养守法好习惯,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。